五月—Living In The Moment
- yoyo
- 7月1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健康
发烧:
5月一开头就被发烧袭击,可能是假期去发小家晚上空调开太低还是她未愈的发烧病毒传染给了我,从她家回来后第二天我就感到全身无力,平时很少发烧对身体这个状态很陌生,起初我还奇怪又不是来例假怎么这么没有力气,还是我太懒了(?整个人软绵绵的,晚上才惊觉这是不是发烧了,体温计一量果然37.3低烧,又吃了退烧药歇了快一周才痊愈,感觉就是日本回来被病毒攻击身体还是很虚弱的状态,还是要再养养。
暴瘦:
近几年体重长期保持在95左右,去年在日本食物太过难吃瘦到了92,回来后这个月不知道是因为生病还是心情太低落,极度没有食欲,有一天称了一下发现已经掉到88斤,好可怕的数字,上次这个体重我还是大三,瘦到所有亲戚朋友见我都说怎么瘦了这么多,我本身脸型就偏窄瘦了以后颧骨都凹下去了。可是真的没有食欲啊,每天吃饭只是为了活着,经常在生理上感到饿了,心理上不想吃啊好麻烦吃什么啊,强撑到随便吃点东西。难以想象大学时候写下“我想做个美食家”这句话真的是我吗,回看以前我感觉很陌生,按我发小玄学看法是人换大运会有很大变化,我丧失了对食物的兴趣。
失眠:
依旧被失眠折磨。失眠,伴随我30年的事情,以前还经常在社交网络发,现在已经麻木,连说这件事情的想法也没有了,每个痛苦睡不着的夜晚都感到这是黑夜对我的诅咒。上班上学的唯一好处就是作息正常,一旦不上班我就极度容易作息紊乱。父母不停说你白天怎么睡这么迟,以及在睡前说让我早点睡只能加重入睡焦虑,有段时间我甚至有点害怕黑夜到来,对睡觉这件事情产生恐惧,有好几天我趁着11点有困意赶紧睡,然后3个小时就醒来就睡不着了,我感觉我的大脑已经完全搞不清楚这个人要什么时候睡觉了。有一天总算鼓起勇气去社区医院想开点安眠药,没想到社区医院不给开,自己买了褪黑素,吃了第一次有用第二次后没有一点作用,也预料之中,毕竟阿普挫仑别人吃一片困的要死我吃两片照样一点用也没有,总有人说不要吃安眠药不要吃褪黑素,不要药物依赖(根本没用(苦笑),可是睡不着真的太痛苦了,睡觉睡不好影响的是一天,醒来以后感觉一天又完了,反复陷入睡不好的循环太痛苦了。我感觉我天生比别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入睡困难,现在只能尽力做到即使睡不着也静静躺着安慰自己闭目养神。
我读
开始看《当下的力量》,我相信会拿起这本书的人都是有痛苦的,这本书神奇的地方在你只能看懂顿悟你经历过的,没有经历过的就看不懂,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书名这五个字,我感到这个作者吸收了很多东方的知识,不论西方心理学还是东方佛教禅宗等等,所有手指指向同一个月亮。每天在睡前看几页有效的缓解了我的情绪,感觉中文版本翻译有点怪怪的,迅速买了英文版,放手边时常看看,常看常新,就像我的“The Little Book Of Calm”。这不是一本看完顿悟就好了的书,我意识到这是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我玩:牛奶盒版画
自从在豆瓣刷到过一次牛奶盒版画我就念念不忘,在家利用现有的工具就可以做版画太有吸引力了,我在初中学过木刻版画,小时候就很喜欢,去青森看展的时候也被艺术家的木刻版画深深吸引,对这种创作形式非常感兴趣。小红书一通搜索了解到做牛奶盒版画推荐购买一个家用压面机可以更好的压出图案,我都快要下单压面机了,万能的大数据给我推送了一个美院在读博士在招募新手来工作室体验牛奶盒版画的帖子,我迅速报名,先跟着有经验的人学学怎么做。
实际的牛奶盒版画体验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例如刻的不够用力印出来不够清晰,油墨上太多印出来一片漆黑,还有我力气太小转动这个压面机把手都非常费劲,最后选了印出来最满意的一张版画摆在了我泰国淘来的相框,意外的非常合适,好满足!多希望我也有一个工作室可以大肆玩这些油墨啊,但我也发现我这个人兴趣爱好真的是一阵一阵的,玩过以后热情迅速降低,想到要买压面机还有油墨会把家里地板弄脏,以及第一步我根本不喝牛奶(笑的),玩过体验过后就开始拖延。


连接
想来缘分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很多时候我预想的是A或是B,但老天可能给一个完全想不到的C。
老朋友见面:
小时候有两个玩的最好的朋友,一个是浙大朋友(代称),另一个是已婚朋友(代称),那时候我幻想能和好朋友住近一点就好了,就可以天天一起玩,长大以后浙大朋友新家在离我家打车10分钟的距离,已婚朋友搬到我老家后面的一排,可是随着长大我们性格迥异,选择的路各不相同,浙大朋友稳重进入体制内,已婚朋友早早进入婚姻,我们早就不像小时候那样能玩的到一起了,但即使没那么玩的来依旧是信赖的对象偶尔见面的贴心的朋友,感慨老天这回是给了我想要的,但其中已经变了。
周中约了浙大朋友去江边散步,她问我现在还有在画画吗,我说画呀给她看了我画的小画,她说还记得小时候和我一起兴趣班学画画,当时就觉得我画画很好,比她好很多,她现在早就不画画了,觉得我对这些是真的喜欢。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感到震惊,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学习,浙大朋友是从小到大最标准的“别人家的小孩”,永远是家长口中的榜样,我妈无数次说过“你如果像️xx一样我们就不来讲你”,可能是她太优秀安静又稳重,慢慢拉远了我和她的距离,我没想到在她眼里原来我是这样的。
五月去苏州参加了研究生同学的婚礼。好神奇,明明研究生时期我和同学们都不怎么熟,没想到因为追twice增加了联系,而且都担名井南,苏州的研究生同学和我一起去泰国看过twice。第一次去苏州参加婚礼,伴手礼居然是一床蚕丝被,很实用的礼物。每次参加婚礼看见熟悉的朋友和另一个男生站在台上,我都觉得很神奇,就,人怎么能和一个人天天相处,然后自然而然就进入婚姻,这个自然而然是怎么发生的,感觉在大多数人身上会发生的,对于我基本不可能。婚礼第二天她带我还有她本科同学在同里古镇溜达溜达,然后去新房坐了坐,大家一起看狗血片《亲爱的仇敌》,第一次get到了烂片和一群人边看边吐槽的快乐,还真别说很像扇大嘴巴子的短剧很上头。以前我一直更喜欢一对一的社交,觉得一群人吃吃喝喝的社交浮于表面,现在觉得轻轻松松的快乐也蛮舒适的,不同人有不同的相处方式,不一样的快乐。
新社交: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不断,一个人在家作息混乱加无人说话,连续五天没出门我发现我好像不太能这样下去了。以前在日本我一直自己一个人待着,觉得也没什么,完全没有想交朋友的想法,还很不理解为什么有想去社交的想法,一个人待着都玩不过来,现在想来完全忽略了当时每天要去学校上学还有gay朋友在每天大吐槽,现在完全一个人待着感觉有点不太行了,我很悲伤的认识到我需要活人社交。
小红书大数据给我推了一个距离3公里,不定期组织活动的公共社区,我翻了翻这个社区会不定期组织手工活动,前几个月还有组织做女书布艺、画油画的活动,最新的一条是一个周中晚上全女生聊天活动,主题是《暂停工作的我》,配了重启人生的剧照截图。可能是全女生让我觉得很安全安心,可能是《重启人生》是我特别喜欢的日剧,可能是这个社区离我家很近,可能是我恰好处在不上班身边人都在上班,周中宅了很想说话的状态,我第一次想尝试参加这种和陌生人聊天的活动。
活动包括工作人员在内共有10个人左右,全部都是女生,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大家围坐在一个半开放的空间聊天,体验比我想象要好的多很多。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相同的是大家都处于想暂停或者已经暂停工作的状态。
我有听到做自由职业的女生分享,做了六年自由职业,从最开始做媒体广告投放再到出来做自由职业,一直做美妆,用之前的资源不断找机会,现在和合伙人合作不顺利想暂停给大脑放个假,特别生气父母觉得自由职业就是不上班不工作,她说中国人一辈子活在恐惧中,就算脱离社会的轨道她也不要过那样的生活。
还有女生分享她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说工作是可以暂停的但母女关系没法暂停,母亲很强的控制欲下,她又想摆脱思维的控制又好像已经被说服在痛苦拉扯,她说她好像渐渐也认同父母说她一会做室内设计,一会对首饰感兴趣做金工,一会做美妆,什么都想尝试但什么都不精通。旁边女生说,可是我觉得有的人活的是生命的深度,有些人活的是生命广度。
还听到银行女领导分享自己一开始就不喜欢银行的工作,一入职就和领导做对,但看到同期的人都升职了,慢慢地她也被这个评价体系裹挟,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感觉从小被优秀的光环所裹挟,走不出同辈压力,被社会单一评价体系所困住,现在有钱了职位也高了但想做的什么都做不了,人变得空心和麻木。现场很多小伙伴给建议说可以从帮助别人开始,比如帮助新入职的女同事,或者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小事开始,或者可以和更会玩的朋友一起玩。
还有女生分享她在教师行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过程中她一直在做长期的心理咨询,决定离职后发现走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就算在咖啡厅洗杯子也比之前学校的工作要过的开心。她分享人有时候会享受被困住的感觉,因为这是熟悉的感觉。最后大家纷纷开始分享最近看的书籍和有启发的播客。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但我在听的过程中时不时感到“哎我也有过这个经历”,“这个想法我能感同身受”,“她说出了我的心声”,“这是个可尝试思路”,“我觉得我可以分享我的经历给一些参考”。虽然问题不一定会被解决,但分享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到不是一个人在痛苦,说出来也是疗愈的一种方式,人类渴望被听见被理解。我很久以前在豆瓣的个人简介相册有放一张图,形容自己是一棵独自生长的树,独自生长但长出快乐的叶子,没想到偶尔把枝叶伸到别的森林也很不错,可以遇见不一样的树木和小动物,不一样的风和流水。参加这个活动让我感到,不想太多,先走出去太好了,和温柔善意的人之间交流让我感到新的能量在交互,我看到了不同的生长形态,收获了很多新思考,感到了同类群体支持理解的力量。
最后一个环节是活动最开始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秘密观察对象,给这个对象写她的闪光点,我收到这个,很美好的一个雨夜。

留言